大腦無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跡。你我的大腦形態和結構大致相同,但它們卻能儲存不一樣的記憶,掌握不一樣的技能,產生不一樣的情感。大腦學習與思考的能力更是令人著迷。盡管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早就遠遠超過了人類,但直到近兩年,谷歌的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才“學會”從圖片中識別一些常見的物品,比如人臉和貓。
雖然右腦開發不過是一個騙局,《超體》中“人類的大腦只利用了10%”的說法也僅僅是出于劇情需要,并沒有科學理論的支持,但很多時候,人可能確實沒有充分發揮出大腦的潛能。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一些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確實更符合大腦的工作規律,讓大腦達到最佳狀態,而錯誤的大腦使用方法只會讓人事倍功半。
比如,很多人自稱有“拖延癥”,明明任務期限已經迫在眉睫,但就是不想去做,這是為什么?研究表明,想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會激活大腦中和疼痛有關的區域,于是我們會做一些別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開心起來。然而有趣的是,不管你多么不情愿去做這件事,一旦你開始做了,疼痛相關的感覺就會消失。要戰勝拖延癥,就需要遠離可能轉移你注意力的東西。心理學家為拖延癥患者們推薦了番茄鐘工作法:用25分鐘全神貫注地完成任務,然后休息一會兒,再開始下一個25分鐘。
您已閱讀51%(515字),剩余49%(49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