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的勝負有許多偶然的因素,包含當下選區以外因素及國際的變量。改制直轄市之后的臺北,從1994年至今,共歷經六次市長選舉。每次參選陣營的不同,20年來人口的年齡結構也有巨大的改變,但如果把這六次投票以不同深淺的藍綠支持度來判讀分析,卻會發現空間單元之間相對的政治屬性還是出奇的穩定,綠山藍水是基本盤勢,每次選舉只是重新設定海拔線的漲落。
選舉是多數決,但落在臺北這樣長期藍綠對抗的政治地景中,誰能勝出基本上是由中間的30%選民來決定。也就是說,越心靈越自由,投票越搖擺的選民比光譜的兩邊堅定支持者擁有更多的決定權,傾向已定的族群只能用缺席表達對自己陣營候選人的抗議。選舉是諸多復雜的因素交互作用,選民最后會如何決定,改用一句柯文哲辯論的臺詞來說:“當(投票)門簾拉上時,我做什么只有上帝知道?!?/p>
臺北選舉中的現代性高墻
您已閱讀6%(357字),剩余94%(587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