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12個月很可能是全球在遏制氣候變化上的努力的成敗關鍵。明年此時,各國代表將齊聚巴黎,達成旨在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新協議。在此之前,各國政府必須解決彼此在技術和法律問題上的分歧,并對2020年以后他們愿意承諾的減排量作出規定。實際上,這一進程已經展開了。今年十月,歐盟宣布,到2030年其減排目標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至少40%;數周后,中美聯合發布氣候變化聲明稱,美國計劃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下降26%-28%,中國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碳排放峰值。
然而,就在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逐漸成形時,一個漏洞正在凸顯,不幸的是,這個漏洞還不小。畜牧業在全球碳排放中占比接近15%,超過全球所有汽車、卡車、飛機、火車和船舶的總排放量,然而,國際及各國的減排策略中顯然未將畜牧業考慮在內。
畜牧生產是兩大強效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最大來源。甲烷產生于反芻動物如奶牛、綿羊和山羊的消化過程,一氧化二氮產生于用來種植飼料作物的肥料和化肥之中;而轉化為牧場或用來種植飼料作物的森林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您已閱讀23%(463字),剩余77%(156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