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將于11月17日正式開通的消息,在股市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特別是就在不久前,“滬港通”還被傳將“無限期擱置”,現在被告知馬上就要實施,自然是備受關注。
有關“滬港通”的話題以及它對境內股市的影響,并非現在才有。早在今年4月份的“博鰲論壇”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談到資本市場改革時,就提出將開通“滬港通”,當即引起極大的轟動。也就從這個時候起,“滬港通”就一直是境內股市的一個重要話題,各種消息無不牽動了市場各界的神經——但很多場合,人們比較多的還是以一種“功利”的眼光來看待“滬港通”,尤其認為有了“滬港通”以后,滬港兩地市場股票的價格將趨于一致,特別是A、H股的價差有望被抹平,這樣一來就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機會。還有人提到,境內市場上有一些具有自身區域特點且在海外市場上找不出同類品種的的股票,其稀缺性在有了“滬港通”以后將會受到外資的追捧。于是乎,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所謂的“滬港通”概念股,其股價也隨相關消息的出現而波動。而到了宣布“滬港通”開通日期的時候,市場上更是到處活躍這這些股票的影子,股市也因此而大漲。
那么,“滬港通”的價值,是否僅僅就在于向人們提供了基于兩地價差之類的投資機會呢?顯然不是。首先,在兩個市場互通以后,由于資金的流動相對自由,這固然可以使得估值低的股票向估值高的靠攏,但同樣也可能導致估值高的向估值低的靠攏。其次。由于在交易機制的設置上基本杜絕了在兩市之間套利的可能性。因此兩地之間的價差充其量也只能是“滬港通”的一個短期題材,不可能成為長期主題。
您已閱讀30%(640字),剩余70%(147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