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幾乎可以聽到全球貨幣政策大車輪的轉向聲:每個主要央行都在做出改變。美聯儲(Fed)結束了長期債券的購買。英國央行(BOE)正在淡化加息前景(不久前它還在熱烈探討加息)。日本央行(BoJ)正在加快貨幣創造過程。甚至歐洲央行(ECB)也在悄悄啟動資產購買措施。
現在評估我們可以對央行抱多大期望是個好時機。流行的說法是貨幣政策已經“負擔過度”,只有財政政策才能幫助低迷的經濟擺脫困境。我并非懷疑運用財政政策的重要性——財政政策仍有運作空間,比如在整個歐元區,財政赤字與經濟產值的比例僅為2.5%。結構性改革也是需要的。但我們應該對貨幣政策已經發揮了其全部作用的觀點提出異議。
有人認為,發達經濟體正處于“流動性陷阱”——這個時候印鈔不再有任何效果。這種觀點是不可信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是語義層面上的,但語義可以影響政治。我們很難發現陷阱,而且也難以、甚至不可能逃脫陷阱。“流動性陷阱”的言外之意是說貨幣政策制定者已經竭盡所能。就陷入流動性陷阱模式的經濟來說,央行是無能為力的。盡管央行可以隨心所欲地印鈔,但這種力量不再對利率造成影響,也不再能夠對經濟增長起到提拔作用。
您已閱讀33%(480字),剩余67%(96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