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刑法修正草案,擬取消集資詐騙罪等9個罪中的死刑,中國學界和媒體一致盛贊。這一動向自然值得稱道,但多少令人有點出乎意料。因為中國對刑法上一次修訂中,已剛剛一攬子取消了13個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而不出所料的是,此番縮減死刑的動向,再次遭遇反對之聲。表面上,呼吁減少死刑在中國法學界已是絕對主流,但在發言門檻較低的博客、微博等網絡媒體上,輿論的反饋中反對減少死刑的聲音并不在少數。實際上,在占據中國人口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中,支持死刑者更是占大多數的——與之類似的是,盡管中國輿論界堅決反對刑訊逼供,其實在普通大眾的觀念中,是不能刑訊“好人”,而“壞人”不打才是不對的。
這一微妙現象,可以借用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著名論斷“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來概括:在公共輿論界叫地響亮的聲音其實并一定不能代表大眾,因為普通大眾通常在輿論場上是沉默的。尼克松此說當然本是為了自辯,未必符合事實。在美國的民主體制下,真實的大眾民意也基本可以通過議會代議機制順利地表達出來。但無論如何,沉默的大多數這一論斷本身卻極富洞見,這對于準確地認清真實的民意民情,避免被傳媒造就的輿論錯覺所誤導,至關重要——這尤其在民意表達機制嚴重不暢的國家,顯然就更為重要。
您已閱讀20%(539字),剩余80%(219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