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國金融危機的書籍很多。在本文我向讀者介紹的是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2014年出版《轉折與沖擊》(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 What We’ve Learned – and Have Still to Learn –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我先介紹書的部分內容,再談該書對中國發展金融市場的意義。
金融市場的正常運作是經濟生產與投資必須的,因為經濟活動需要資金。美國2008年金融市場危機以后,經濟不景氣隨之發生。金融危機是因為金融機構欠的債太多以致倒閉而金融市場不能正常運作。在這時候向銀行借款的顧客不能償還借款,銀行不能應付大量的提款,擠兌后倒閉。其它的金融機構也會因為投資虧本倒閉,金融市場倒閉是因為金融機構冒了過大的風險去投資。本書的作者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起因有三:一是金融市場過度的開放與自由化;二是經濟全球化,把金融市場的活動范擴大;三是金融市場發明的新工具,如金融衍生品,使交易的風險增加。
書中討論金融危機是否在市場經濟必定會發生,或者是否可能避免;而快要發生時,要用什么政策來挽救。作者接受了“金融不穩定假設”,也就是長期的經濟穩定后總有一天自然會倒閉。如果金融危機多年沒有發生,在金融市場交易的人便會自滿而忽視了積累大量債務的風險。如在美國出現了影子銀行增加了大量借貸的風險。
您已閱讀37%(601字),剩余63%(101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