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中信集團的本名是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and Investment Corporation),該公司實際上是在香港借殼上市。向其市值僅有60億美元的香港子公司注入370億美元資產之后,這家業(yè)務龐雜的典型國企已變成了一家從表面看通過該上市實體運營的市值480億美元的公司,業(yè)務范圍橫跨金融到足球隊的多個領域。在進展緩慢的國企改革進程中,中信集團一馬當先。
與此同時,滬港通來了,香港和上海兩地投資者得以首次投資對方的股市。港交所(HKEx)剛剛完成了一輪測試,滬港通將于今年10月啟動。最初的懷疑情緒開始消散。2007年的港股直通車計劃流產,但曾將恒生指數(shù)(Hang Seng)推高60%。自從滬港通計劃4月公布以來,港交所股價上漲了38%,成為恒生指數(shù)成分股中的最大受益者。滬港通對兩地股市的股票都有好處。內地人將可以購買騰訊(Tecent)與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等公司的股票,而套利者也把目光對準了同時在兩地上市的股票,比如中國銀行(BoC)、中國農業(yè)銀行(ABC)、中國建設銀行(CCB)、中石化(Sinopec)等等。
那些對中國人喜歡給公司起相同平庸名字抓狂的人不必感到失望。早期的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曾包括一些令人激動的公司,比如美國制糖公司(American Sugar)(多米諾食品(Domino Foods))、美國橡膠公司(United States Rubber)(如今為米其林(Michelin)的子公司)和美國棉油公司(American Cotton Oil)(如今置身于聯(lián)合利華(Unilever)旗下)。現(xiàn)在,這樣公司的名稱聽起來跟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本身一樣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