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次我在紐約和好幾撥人吃飯,遇到快畢業的碩博士和本科生,大家齊聚一堂討論的事情大多圍繞著今后的事業重心放在哪兒。
在劉瑜教授留學的那個年代,她說遇見的每個中國人都是祥林嫂,喋喋不休地在問“以后想不想回國去”。而隨著國際間交流合作機會的不斷放開,“回”還是“不回”,對于留學生而言,似乎已經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海歸了回來呆著不舒服還能再海飄過去。但細思下來,又并非那么簡單,機會的多元化反而讓人更糾結。國內外就業市場的好憂參半,生活品質的零零碎碎,以及文化氛圍的天差地別,都成了需要顧及的重要因素。事業的起步平臺一般都需要有連貫性,是去開墾屬于“美國夢”的一片天,還是回來刷新自己的“中國夢”,成為留美學生在畢業當口不得不做的選擇題。
我想起十五歲第一次去美國,下了舊金山機場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資本主義陣營”:“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滿眼望去是低矮的樓房,和人們悠閑篤定的腔調,海風徐徐,白云朵朵。當然了,那時候國內霧霾并沒那么嚴重,藍天白云也不顯得那么的“貴如油”。后來我與美國住家一對四十出頭的白人夫婦共同生活了一年,感覺到他們的“美國夢”就是我們“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高階版本:丈夫經營著一家帆船商店,妻子是全職太太,有兩個小孩,愜意自足。而對熟悉這些畫面的留學生而言,這樣的生活似乎又少了那么點盼頭、那么點激情。
您已閱讀21%(568字),剩余79%(214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