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樣子像鴨子,叫聲像鴨子,那它多半就是只鴨子。這一不夠嚴密的邏輯,正是人工智能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圖靈測試”——背后的邏輯。該測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機器能思考嗎?”
艾倫?圖靈(Alan Turing,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為密碼破譯人員)的天才之處,在于意識到雖然機器的真實知覺幾乎不可查證,但知覺的假象是絕對能測試的。他提出如果一臺機器的“交流”能力足以讓用戶以為自己是在與一個真正的人互動,那么這臺機器可說是擁有思考能力。根據近期的報道,一臺偽裝成烏克蘭少年的超級計算機已經通過了人工智能的圖靈基準測試,該測試的歷史可追溯至1960年。
在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設計的一場測試中,三分之一的評委在與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進行過5分鐘的文本會話后,相信他是一名13歲的男孩,而不是一個先進的自然語言計算機程序。組織者表示,這樣的進步將為危險的新型網絡犯罪制造條件,上當者會被聰明的機器騙取敏感信息。
您已閱讀27%(438字),剩余73%(117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