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眾籌模式的火爆程度與P2P網絡借貸還有差距,且它在中國國內發展也遠不及歐美,但是眾籌仍成為近期國內互聯網金融熱潮中的一大“亮點”。似乎一夜之間,在許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眾籌”宣傳,如個人創作藝術品、書籍作品、游戲項目等,我們感受到眾籌就在身邊的同時,它又似乎離我們很遠,同時對眾籌的內涵也深感迷惑。
眾籌源于英文“crowd funding”,本意是指向大眾集資,俗稱“湊份子”,但是這種籌資與傳統模式的區別,在于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不僅把零散的資金更容易集聚起來,而且提供了相較傳統風險投資更加靈活的機制。本質上看,P2P網絡借貸與股權眾籌的模式及風險特征差異巨大,所謂債權類眾籌實際混淆了二者的不同特質。
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環境下,真正值得關注的,無非是以股權對應的眾籌活動,以及以商品或服務返還的眾籌。對于后者,是近些年來國內存在規則約束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觸及政策“紅線”,許多眾籌平臺所采取的模式。就其實質看,體現出了“團購”、“預購”的特點。與融資性的金融功能相比,這些模式更接近于商業運營模式,只是結合了一部分商業信用因素。對于后者的命運,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規則的變化。主要政策“紅線”包括:是否公開發行,對不特定的對象發行;發行對象是否超過200人。如是,就可能陷入非法集資或非法證券活動的陷阱。雖然中國證監會已經表示正在研究制定規則的可能性,但短期內還難以出臺類似美國JOBS法案等用來規范股權眾籌的法規。
您已閱讀35%(624字),剩余65%(117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