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見上圖),這個很可能成為印度下一任總理的男人,有時在措辭上非常巧妙。他最令人難忘的言論之一,便是他宣布支持“廁所先于神廟”,此言推翻了他與印度教禁欲主義的密切聯系。同樣的話語,出自一名國大黨(Congress party)內閣部長之口,曾激起莫迪所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的憤怒,稱這樣的言論可能“破壞宗教和信仰的良好結構”。但人民黨很清楚自己的命運依賴于所謂的“莫迪浪潮”,因此當其候選人將上述口號收為己用時幾乎一聲不吭。
這位人民黨領袖有關印度應該少花些錢在宗教儀式上,多花些錢在衛生條件上的宣示是相當正確的。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印度有近一半家庭沒有廁所,居民被迫在露天如廁。在印度,有手機的人多于家里有衛生間的人。不良的衛生條件,而非缺少食物,是40%印度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莫迪像燎原之火一樣橫掃印度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的承諾,即實現經濟增長,進而徹底解決如此惡劣的生活條件,讓他的支持者們奔向中產階層的生活。
很可能成真的莫迪時代(只有當周五投票結果揭曉,人民黨被證明贏得足夠票數,莫迪才能確定成為總理)有一個謎題。他會成為一名優先考慮發展、提供就業、清除官僚主義的領導人嗎?抑或他會重拾自己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根源,將宗派議程施加于印度基本由國大黨按世俗原則鑄造的政府體制?
您已閱讀33%(592字),剩余67%(122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