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英國發起“金融大爆炸”(Big Bang),在金融市場推行去監管化改革以來,英國的銀行一直在不懈努力,想要擠進全球投資銀行業的頂級梯隊。
有此抱負的銀行不在少數。英國最大的清算銀行和逐漸衰落的商人銀行(它們出身高貴,一直以來為客戶提供資本以及收購建議)都試圖擠進由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坦利(Morgan Stanley)等美國銀行占主導地位的“大型投行”(bulge bracket)之列。它們為實現這一目標投入了大筆資金,但收效甚微。任何表面上的進展也都轉瞬即逝。
華寶銀行(SG Warburg)在華爾街開設了一家大型債券交易公司,但是好景不長,該公司于1995年被瑞士銀行集團(Swiss Bank Corporation)收購。巴克萊銀行(Barclays)于90年代組建了股票業務,由于無法從英國股票交易中賺取足夠收益來承擔高額的薪資與獎金,不久又將其解散。此舉給巴克萊造成了創傷。巴克萊曾考慮過剝離投資銀行業務,不過最終選擇解雇其當時的首席執行官馬丁?泰勒(Martin Taylor)。
您已閱讀34%(467字),剩余66%(9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