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兩大口號。然而,隱藏在這些光鮮口號背后的卻是一個復雜、危險、不斷惡化的問題。中國的環境治理和氣候治理正處在危急關頭:國家正努力地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型。對于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而言,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在民眾參與環境保護這個問題上,中國的政治結構和勢力龐大的利益集團采取的方式卻是限制而非利用,這讓改革難上加難。
從最新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就可以看出,要想建設一個“美麗中國”絕非易事:據環境保護部最近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目前有五分之一的土地遭到污染。而國土資源部的資料顯示,全國近60%的地下水污染嚴重或極為嚴重。中國西北地區蘭州市政府最近承認,某石化企業發生的原油泄露使當地的飲用水受到了污染,然而關于報告程序及有關方面是否一直在掩蓋問題仍然存在諸多疑問。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這些可怕的評估并不意外。政府官員也承認,污染問題有可能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穩定的頭號因素。去年,中國南部省份廣東省地方政府在示威者的抗議和人們不斷高漲的不滿情緒面前不得不低下頭來,取消了價值六十億美元的鈾處理廠建設計劃。抗議活動,以及當地政府最后時刻的妥協都讓政府高官愈加感到擔憂:彌漫在城市里的不滿情緒隨著新媒體和移動技術的發展而擴大,讓中國決策者們備感壓力,因為這有可能會讓經濟發展脫離原計劃軌道。而經濟增長一旦停滯,則很有可能會引發社會的動蕩。
您已閱讀25%(589字),剩余75%(17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