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已經結束,今后臺灣可能會有更多大型抗爭示威,學運主導人已經宣布5月1日和工運一起上街。很多人曾期望臺灣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大陸公民社會及政治民主的未來,此刻一些人認為臺灣已成破碎的鏡子,這面鏡子不值得鑒戒,更多人擔憂兩岸關系會大幅倒退,但我覺得這些看法都是看短期,看表象。
臺灣1980及1990年代社會運動風起云涌,這三十年來的多次社會運動,各有支持反對者,但是臺灣中產階級非常穩固,中產階級代表中間聲音,不會動搖社會的根基。這次學運聲勢浩大,占領立法院及行政院,在媒體上出盡風頭。但是除了3月30日星期天在總統府前面示威的有20萬人(警方估計11萬人)參加外,其余時間都是平均維持在1000人上下,比起2006年抗議陳水扁貪腐的百萬紅衫軍人數差太遠,也比1988的“520”農民運動及野百合運動規模,訴求及論述差很遠。知名作家龍應臺就評論“行動百分,思想零分”。
2000年以后臺灣民進黨執政,收編社運人士,社運幾乎消弭于無形,任由民進黨揮灑執政大棒;2008年馬英九當選后,初期還好,2011年以后,馬英九用人圈子狹窄,曾被批評為在鏡子里找人,而且一些人選從政經驗淺,如行政院長江宜樺等,低估施政對民眾的沖擊,因此有此次的學運,其實臺灣人都見怪不怪,沒有惶惶之感,至多兩年後投票給他黨。
您已閱讀23%(549字),剩余77%(187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