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中國經濟減速以及未來潛在增速的相關討論中,全要素生產率(TFP)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如何測算和解讀意義重大。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伍曉鷹通過其研究工作,測算出中國工業TFP(從1980年到2010年)年增長率僅有0.5%,遠低于相似階段的東亞經濟體。
這一數據揭示中國實體經濟的結構扭曲問題遠比人們所看到的更加錯綜復雜。他強調治療方案在于徹底改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與競爭性經濟活動有關的資源配置還給市場。FT中文網對中國經濟放緩話題討論還將繼續,敬請關注。
當前關于中國經濟未來10年到20年潛在增長率的爭論中,各方無法回避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經濟結構的嚴重扭曲,因為它影響到增長的可持續性。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植根于長期由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模式。這就是說結構問題首先是個制度問題。所以爭論越是深入,改革就越是作為實現結構調整,從而實現“理想的增長速度”的前提條件而提出。為了加深對改革和可持續增長之間關系的認識,我們還應該觀察和分析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表現,但不是把整個經濟作為一個總量生產函數來觀察,而是要從經濟結構的角度,對行業生產函數和它們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進行分析。
您已閱讀3%(504字),剩余97%(179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