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互聯網金融可謂是“冰火兩重天”。“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剛寫入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當中,但“兩會”結束后,中國央行多項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就緊鑼密鼓地推出,暫停了虛擬信用卡和線下二維碼支付,同時出臺了限制第三方支付轉賬和消費金額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2014年作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年”。業內不少人認為,央行此次出手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一件正確的事,盡管監管層一系列動作似乎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有點不那么和諧。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核心原則是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對于尚未發展成型的互聯網金融,是采取鼓勵創新加以疏導,還是采取金融抑制辦法,將考驗監管者智慧。
互聯網金融雖然是一種金融創新,但本質是金融,與傳統金融一樣,必然伴隨著風險,而且金融的核心就是管理風險。正如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所言,2008年全球經歷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在蒙受重大損失的同時并不能將此次危機歸罪于金融技術;正如蒸汽機的發明也會發生事故甚至死亡,但不能廢止使用蒸汽機,而是提高其安全性。與傳統金融一樣,互聯網金融也會面臨流動性、信用、技術和操作等風險。
您已閱讀20%(509字),剩余80%(20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