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合并克里米亞之后,荷蘭海牙的核安全峰會也已落幕,海牙宣言上并非所有與會國都簽了字。作為奧巴馬政治遺產的核安全峰會,從2009年起為奧巴馬搭建了一個新的國際交往舞臺。遺憾的是,這次核安全峰會似乎已經跑題了,烏克蘭、克里米亞、制裁俄羅斯等議題搶盡了風頭,甚至連奧巴馬本人也將這次峰會視為建立制裁俄羅斯統一戰線的契機,最后的結果是,歐盟準備擴大制裁俄羅斯的范圍,美國為主導的北約為俄羅斯劃清了新的“紅線”;中國一如既往地保持戰略克制;俄羅斯則對西方的制裁嗤之以鼻,G8已經以“暫停”的方式解體。歐亞大陸成為中美歐俄四方演義的舞臺,其中的精彩程度可以讓后世的歷史學家寫出一部精妙絕倫的暢銷書。
基輔,顯然成為撬動世界政治的支點,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落后、低效和腐敗的烏克蘭成為新一輪大國博弈的起點。歐亞大陸的熱點從阿富汗、敘利亞、伊朗和朝鮮一下子被吸引到了黑海邊上的克里米亞半島。更令人慨嘆的是,這次危機使后冷戰時代的國際權力結構更加清晰地顯露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克里米亞危機是可以進入國際關系史的。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巴爾干半島、普林西普成為人們無法忘卻的歷史角色一樣,克里米亞、普京也上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一戰并非因普林西普刺殺費迪南大公而起,而是歐洲國際體系失衡引起的,薩拉熱窩的槍聲不過是給各國赤膊上陣提供了一個借口而已。圍繞著克里米亞,各方進行了越來越“精彩”的對弈,當然也付出了價值不菲的外交資源,在這樣的棋局之下,相對收益壓倒了絕對收益,一方所得為一方所失,而長遠的戰略收益還需要仔細思量,戰術的勝利可能會帶來戰略的失敗。
克里米亞給世人提供了一個觀察當代國際關系的窗口,冷戰之后的大國博弈多半是小國充當“代理人”,而這次則是大國之間的對弈,考驗的不僅是實力,還有地緣智慧。當下的世界再次確認了羅伯特?卡根的判斷:世界并沒有改變,在大多數地方,民族國家依舊強大,同樣強大的還有民族主義野心、激情以及塑造歷史進程的國家間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