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開始沒有成功,那就重新注入大量資金,再試試看。這并非鄧小平的格言。但在他的關照下創立于1979年的中國國有綜合企業中信集團(Citic Group)正在這樣做,該集團將把價值2250億元人民幣(合360億美元)的資產注入其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而中信泰富是恒生指數(Hang Seng)中最不受關注和不受待見的成份股。
上世紀90年代,中信泰富進入香港市場,當時它被吹捧為可與香港知名交易行或者商行——包括怡和集團(Jardines)、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和太古股份(Swire Pacific)——媲美的中國內地公司。果然,中信泰富以正宗的商行風格,與競爭對手和其他公司合作,開發房地產,擴張至缺乏協同效應的不相干領域,并購入其他公司股權。過去10年,中信泰富失寵并不是因為其“章魚”式的結構(在香港這種現象太過普遍),而是在于其糟糕的選擇,即災難性的中澳鐵礦項目(Sino Iron),如今該項目的投資已超出預算5倍。根據彭博(Bloomberg)的數據,只有9名分析師跟蹤中信泰富的股票,是恒生成分股企業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注資消息發布之前,有5名分析師建議將其賣出。
雙方尚未就交易細節達成一致,包括具體資產、價格以及融資結構。目前有關中信集團所有的中信股份(Citic Limited) 2013年的數據只有:其未經審計的資產凈值和凈利潤分別為2250億元人民幣和340億元人民幣。中信股份持有中信泰富57.5%的股份,是后者的控股股東,也是即將注入中信泰富的資產的持有者。然而,15%的隱含股本回報率至少有助于解釋中信泰富股價昨日為何大漲13%:該公司股價去年上漲6%。在沒有具體細節的情況下,人們暫時只能想象中信泰富與其母公司有關資產的談判正在進行中,這些資產主要為金融資產,但還包括石油、汽車部件、工程、一支足球隊、出版和有線電視。不管價格如何,這肯定會徹底改變中信泰富,其規模會擴大6倍左右。這至少會讓它變得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