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給世界留下的印象是一個帝國大都市、金融中心、移民目的地,如今也成為一個道德恐慌的課題。有關這個“億萬富翁”游戲場的興奮記敘,近年成為外媒的體裁之一。
根據這些可怕的敵托邦言論(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這些言論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來自威權國家、唯利是圖而且有時身背血債的富豪,正在導致倫敦空心化。整條街道空空蕩蕩(媒體很少指明是哪些街道),淪為來自遙遠國度的外國人的投資或戰利品。普通人逃離了價格高得令人不堪忍受的倫敦生活。在權貴階層和為他們服務的契約勞動者(至于如果權貴階層在一年里很少住在倫敦,勞動者究竟如何為他們服務,則從來沒有解釋)之間,苦悶而不滿的中產階級勉強度日。
在這種歇斯底里的情緒下,只有數字才說明問題。2001年至2011年,倫敦人口從730萬增至820萬。到本10年末,預計將達到900萬。在33個區中,唯一一個人口出現下降的是肯辛頓-切爾西區,從15.8萬減少了200人。包括梅費爾、梅利本等富豪地段的威斯敏斯特地方議會的人口增長21%。
您已閱讀23%(429字),剩余77%(142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