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因,就會得什么樣的果。臺灣的民主雖然已有相當成果,但是很可惜,它并不是在一個健康的土壤中成長,也注定了它的道路必然會有劫難。
蔣經國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并允許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讓臺灣民主的幼苗破土而出。當時的民主不僅打破了國民黨獨占政治舞臺的現象,更為兩岸交流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很不幸的,接任的李登輝,在他瓦解當時國民黨非主流對他的權力威脅、逐漸鞏固權威以后,先是向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發表“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并宣稱要帶領臺灣人民“出埃及”。李登輝自許為摩西,要帶臺灣人走出中國,他的迦南美地就是獨立建國,像以色列人一樣,臺灣人也要當家作主。從此,臺灣陷入了前途認同與身分認同的困境,要統還是要獨?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臺灣的民主就在這種認同的斗爭土壤中畸形成長。
在臺灣不會有人愿意放棄臺灣的主體性,但是李登輝將臺灣主體性導向為分離意識下的主體性。為達到這個目的,1994年起,李登輝開始尋求加入聯合國。北京的打壓正好為他的分離訴求增添養份。1996 年北京以飛彈試射介入臺灣大選,正好給了李登輝一個藉口,要遠離威脅臺灣的中國。
您已閱讀23%(469字),剩余77%(16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