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國在非洲的做法被歐美說得一文不值。它們批評北京方面與蘇丹和津巴布韋的政權合作,還譴責中國企業只顧開采自然資源,秉持的社會與環境標準太低。
但歐洲國家正開始效仿中國的手法,加大對經貿往來的注重,同時可能降低對發展的投入;而北京方面也開始向西方取經,學習如何改善其援助的發展影響和可持續性。
若想理解中國姿態的變化,就有必要考慮快速變化的中非關系現實。在一段近50年的時期,中非曾主要在政治層面合作,這種合作建立在雙方都曾被殖民的歷史經驗基礎上。過去10年里,盡管歷史在政治對話中仍有重要地位,但貿易與投資已逐漸成為中非關系的主要考量。中國商務部的規模和權力都很大,通過下轄的對外援助司推動執行發展政策。該部尋求利用中國的實力(比如基礎設施開發)為資源豐富的非洲伙伴國提供援助,達到雙方均能受益的目的。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中非貿易額從2000年的100億美元上升至去年的2100億美元。中國企業也是大手筆的投資者,尤其是在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領域。
您已閱讀31%(440字),剩余69%(99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