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藝術品拍賣越來越火,開始漸漸滲透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雖說那些大師名作并不是尋常人家能搬得動的,但關注的權利人人平等,說不準哪天發了財,也沖進拍賣場里狂攬一通。
根據鑒定環節的不同設置,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大致劃分為兩大陣營:英美體系與歐陸體系。英美體系就是以英國、美國的一些大拍賣行為主,這些拍賣公司往往集鑒定、評估、拍賣、保管諸多功能于一身,大家常聽說的國際拍賣業兩大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是英美體系的杰出代表,屹立數百年不倒,可見英美體系優越的一面,其管理模式所帶來高績效也是不言而喻。而歐陸體系的代表國家則是法國和德國,在這些國家里,拍賣與鑒定和評估分別由不同的獨立機構完成,雙方互不干涉。
很顯然,起步僅20年的中國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從一開始就效仿英美體系。內地的所有藝術品拍賣公司,不論大小,都在做著獨立完成鑒定、估價、拍賣的全過程工作。然而,內地的藝術品拍賣企業對英美體系的實質究竟領悟了多深這就很難說了。中國拍賣公司,可以擁有自己的業務骨干,可以聘請著名鑒定專家,甚至可以培養自己的鑒定專家,這些做法表面上與英美的公司是一致的,但差別在于,中國專家只是負責在一線收貨、鑒定,而背后的工作卻做得很少。
您已閱讀43%(508字),剩余57%(67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