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副外長傅瑩在農歷新年出席第5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時有關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一番表態引發關注。傅瑩說,一些過時的觀念已失去存在的意義。比如說,歐盟一直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現在中國貿易額已經排在世界第一位,承認與不承認還有什么意義?
傅瑩的這個表態贏得了許多中國人的喝彩,但也有人批評她對市場經濟地位的理解錯得離譜。不管喝彩還是批評,對傅瑩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見解,我們首先需要注意其身份和講話場合。傅瑩傅是個外交家,不是經濟學家,因此不能要求其像經濟學家一樣來理解市場經濟地位。另外,她這番話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講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是個談國際安全與合作的場合,傅瑩也是從這個角度談到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用她的話說,在國際格局和范式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過去的許多思想、觀念和治理方式都面臨如何適應變化和如何相應改革的問題,因此,制定新的規則和議程,或者修改國際規則時,不能再去試圖建立新的堡壘,人為地把世界重新切割成不同的部分。
盡管如此,傅瑩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表述并非沒有問題。過去的許多思想、觀念和治理方式確實面臨著一個如何適應變化和如何相應改革的問題,一些過時的觀念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傅瑩的表態會讓人誤以為市場經濟地位屬于過時的觀念,從而把它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若這樣來理解和看待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顯然不妥。道理很簡單,市場經濟地位的前提是市場經濟的實行,市場經濟不過時,市場經濟地位就談不上過時。中共所進行的改革的方向也是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