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美國麥屯(Madison)念經(jīng)濟學碩士半年了。在此之前,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生活都在上海度過,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出國求學。麥屯地處偏僻,位于西北五大湖區(qū)的威斯康星州,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換句話說,在這里幾乎找不到什么特別的休閑娛樂活動。不過,對于一個吃貨來說,除了日常的學習和體育鍛煉,食物仍舊是我休閑娛樂的核心。
10月中下旬的時候,麥屯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這正好是中國國內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大閘蟹和蟹粉豆腐的時候。但是我在這里,每天都要想著怎么對付上火的美餐,還有人均30美刀卻依舊難吃的美式中餐。偶爾點個外賣,也要考慮下小費的價格,因為這里的外賣小哥是不拿固定工資的,全靠小費。所以,當中國學生們帶上親手做的家鄉(xiāng)菜,然后湊成一桌的時候,這種幸福感自是難以言喻。在異國的飯桌上,留學生們從一道道中國菜之中尋找家的感覺和關于這道菜的回憶。于是,一桌原本陌生的中國留學生們就這樣迅速地聊開了。
在美國,吃飯和社交是涇渭分明的兩碼事。年輕人的party上,著重點是音樂、舞蹈,食物往往只是陪襯,都是一些簡單的pizza、沙拉和啤酒,還有酸黃瓜配薯片這樣的“黑暗料理”。因為party性質的社交娛樂活動大多10點后才會開始,所以參加聚會的人總是吃完晚飯再去的。相比之下,聚餐吃飯是一件隆重而嚴肅的事情。一般來說,除了商業(yè)性質的聚餐,家族聚餐只會出現(xiàn)在感恩節(jié)這樣的特定節(jié)日。而且,吃飯就是吃飯,并不附帶后續(xù)的社交活動。所以,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我的朋友在參加完當?shù)厝说募易甯卸鞴?jié)大餐之后,仍舊能趕得上“戰(zhàn)線很長”的中國學生感恩節(jié)聚會。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食物不僅僅只是用來填飽肚子的;食物不但是一種共同文化的載體,也是所有社交的基礎和核心。當社交與食物相結合,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食物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