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中國在中央政策層面公布的一號文件都會成為地方政府進行年度農業、農村政策執行或調整的最重要依據。2014年也不例外,但今年的文件中還有一個更受關注的信號——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推動。
2014年的中共一號文件對此發出信號主要是三點,第一項是耕地保護的紅線仍強調“嚴守”,包括在主銷區也要確立糧食面積底線;第二項是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第三項是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而后者,則為國內媒體視為代表土地改革方向的重要信號放大。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土地市場化改革的正在摸索起步,農民手中的土地能夠買賣進入市場,進而增加土地的供給抵沖中國國人無不關心的房價高企的壓力?FT中文網就此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陶然。
但陶然教授給出的解讀,似乎沒有媒體期待的那么直接和樂觀。
您已閱讀7%(350字),剩余93%(489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