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是中誠信托旗下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以下簡稱“金開1號”)到期的日子,也是中國金融市場面臨的又一道坎。即使能平穩邁過,這起已經引發國內外關注的信托瀕臨違約事件,也凸顯了2014年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所在——決策者的誤操作。
金開1號為期三年,于2011年2月1日由中誠信托發起,共募集資金30.3億元。在它即將到期時,融資方振富集團的資產盈利性和流動性卻十分堪憂。目前,與這一信托計劃相關的賬戶僅剩500多萬元,到期償付能力明顯不足。而作為信托計劃的參與方,中誠信托和中國工商銀行正在撇清責任。根據媒體報道,此次項目和資金都來自工行,中誠信托在其中只起到“通道”作用,就是將工行的錢迂回投入到其選定的項目中,以幫助其規避信貸管控。因此,僅收取了不多通道費用的中誠信托認為自己不應承擔清償責任。而工行也已于近日明確表示不承擔主要責任。雙方行為加深了市場焦慮。
金開1號并非首個面臨兌付危機的信托計劃,但以往類似信托計劃均實現了兌付。例如,中融信托—青島凱悅中心集合資金信托項目就在2012年因融資方房屋銷售不暢而無法到期償付。最后,中融信托將青島凱悅告上法庭,并通過司法拍賣獲得了補償,保證了信托計劃的償付。又如,中信信托曾于2011年發行三峽全通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當該計劃出現還款問題時,中信信托曾明確表態不會墊付資金,讓市場一度認為中國信托業“剛性兌付”這一不成文規矩將被終結。但最后時刻一家民營企業出手接盤,使信托違約終未發生??梢钥吹?,過去幾宗面臨兌付危機的信托產品,均完成了兌付,沒有發生過實質性違約,至多只是采用時間換空間的策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