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和12月,中國銀行間拆借利率從3%左右的正常水平,飆升至9%的高點。利率飆升的沖擊并未就此止步。銀行拼命爭奪存款,并推高了其理財產(chǎn)品的收益率。規(guī)模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中的融資成本也在走高,而股票和債券則出現(xiàn)下跌。
國內外的觀察家們對中國銀行體系的壞賬問題以及脆弱性表示擔憂。有人甚至將此稱為中國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該詞源于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危機,用于形容過度負債的投資者最終必須償付債務時所導致的市場動蕩。一些人擔心,信貸市場收緊可能導致資產(chǎn)價格崩盤,并加速銀行系統(tǒng)的崩潰。我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央行工作過,因此對中國政府愿意解決35年來依賴廉價信貸發(fā)展的問題深感振奮。
中央銀行通常被認為是最終貸款人。但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于貸款意愿超過自身存款基礎所能支撐規(guī)模的銀行來說,中國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卻成為它們的最初貸款人。
您已閱讀24%(401字),剩余76%(128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