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千百萬中國青年被送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些與家人分隔、被剝奪了青春年華的人,后來被稱作“知識青年”。多年后他們中的幾位再聚首,向《金融時報》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講述了那段辛酸的往事。

馬尚珠(見右圖)把身子探出火車車窗,向父親揮手告別,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白色襯衣、素色外套、胸前一枚毛主席徽章、耳后兩條大辮子——這位18歲的上海姑娘充滿期待地望向遠方。如今,當馬尚珠端詳這張45年前的照片時,我們已經很難從那張蠟白色的、布滿皺紋的臉上,分辨出當年那個笑容難掩急切心情的少女的模樣。這個63歲的瘦小女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加蒼老。“實際情況并不是照片上那樣的,”她說,“你從照片中讀不出我那天的感受。”
您已閱讀6%(333字),剩余94%(480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