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前景不明朗,雖然貨還賣得不錯,但總是時刻自我提醒著要謹慎,這是眼下瑞士制表業的普遍心態。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從去年到今年,高端制表領域里經典成風,那些曾經非常時髦的另類設計在大牌當中越來越少的原因——探索新世界的先驅,首先是要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然后才有可能引領潮流,至于是否能夠獲得實際利潤,恐怕沒有經過五年十年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換句話說,指望依靠充當先驅來獲取利潤,成功或許比失敗的可能小得多。
對于充當先驅者面臨的尷尬,不少中國表迷所熟悉的雷達可以作為典型:如今陶瓷材料已經被香奈兒J12等眾多新潮款式推向包括藏家與時尚人士的各類買家,現代科技不僅能夠讓陶瓷穿上黑白以及其它不同的色彩,而且讓陶瓷如傳統的金屬一樣可以制作成各種形狀與相對纖薄的款式。然而,細究起來,這一新潮材料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便首先由雷達研究開發出來,并艱苦地做了市場的前期推廣,但當技術與市場都臻于完善之際,真正能夠收到實利的卻是以香奈兒為代表的一系列后來者。原本雷達是想以這種耐用常新的高科技材料開拓亞洲特別是東亞市場,但在渡過最困難的起步階段、正在期待爆炸式的增長時,卻遭遇歐米茄等老牌的大舉壓制,直到今天在東南亞的越南等地依然在重演著類似的故事。作為對照,可以看一下幾乎與雷達同時在二戰后極力執行進入亞洲的市場策略、但在產品上緊跟勞力士、作風謹慎保守的梅花,最近一路穩步上升,甚至讓雷達的母公司斯沃琪集團也對它高看一眼,數度想將其收到旗下。作為開拓技術與市場新領域的先驅者,雷達承受的“痛苦”其實是極為典型的,未必是個別的事例。
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一般人們認為電子石英技術是日本的精工等率先大規模投入使用的,并借此幾乎擊垮了瑞士的制表業。不過歷史事實是:瑞士企業最早涉足這一技術,而且也有一些企業將之用于批量化生產。在那些最早推出電子石英表的公司中,伯爵或許是因為價格昂貴、數量稀少,少有人能夠買得起。但浪琴的VHP石英電子表質量完全在日本產品之上,價格也相對親民,但銷售情況卻一直不算好,以至于如今因為銷售火爆而心情大好的浪琴“掌門”Von K?nel一提起往事就滿腹牢騷,覺得市場并不喜歡如此高性價比的產品,不僅銷售商覺得無利可圖,消費者也未必會領企業為他們苦心營造高性價比的情。其實,除了技術與市場的成熟之外,更加神秘的“天時”有時更具有決定性,這是時代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難以通過對于單一或者簡單幾種因素的分析就能夠解釋清楚的。眼下經濟情況的動蕩就提醒著曾經瀕臨“死亡”的瑞士制表業,必須以靜制動,不可過于樂觀地大舉投資于走向不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