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種批評讓人感到可能是公正的,它就會造成刺痛。這或許可以解釋,當上上周美國財政部批評德國引以為豪的巨額貿易順差時,德國政府為何感到怒不可遏了。但令人稱道的是,美國財政部說出了德國的合作伙伴不敢說的話:“在歐元區金融危機期間,德國一直保持了巨額的經常賬戶盈余。”這“阻礙了其他歐元區國家的再平衡努力”,并導致“歐元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出現通縮傾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德國財政部回應稱,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對歐元區,或者全球經濟來說,都沒有理由擔憂德國的經常賬戶盈余。實際上,一位發言人指出,德國“一方面通過出口,一方面通過進口用來制造成品的零部件,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反應毫不出人意料,正如它的錯誤。IMF預計,德國今年的貿易順差將達到2150億美元(幾乎與中國相當),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尤其是對歐元區未來而言。
出口盈余不僅僅反映了競爭力,而且還反映出產出超過消費。順差國進口的是它們在國內無法產生的需求。當全球需求強勁時,只要逆差國借的錢所投資的活動有能力償還債務的本息,這就不是問題。可惜,這種情況不會經常出現,部分原因在于,逆差國面臨來自順差國的廉價進口商品,結果投資于非貿易活動,無助于國際債務的還本付息。但就當前情況而言,全球短期官方利率接近于零,需求長期不足,順差國進口需求的行為就是一種“以鄰為壑”的政策:它加劇了這種全球經濟疲弱。
您已閱讀29%(595字),剩余71%(14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