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克強本周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中國穩增長目的就是為了保就業,中國需要7.2%的經濟增長;在GDP增長不突破下限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難有大的放松。
自今年3月正式出任總理后,李克強的執政思路一直是各方關注焦點。從“改革紅利”、“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經濟增長下限論下穩增長”、到“鐵路刺激”、“上海自貿區”以及“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具體闡述施政路線圖”,他的每次公開表態都在資本市場激起反響。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李克強的最新表態,又該怎么解讀?
李克強此次表態,和此前市場預期有出入。眼下中國經濟復蘇乏力,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都期待政府會再出臺某種形式的刺激措施,但李克強顯然決意與此前的“刺激模式”告別。一是他把GDP增長底線從今年稍早提出的7.5%,再次降到7.2%,顯示政府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容忍度進一步提高;二是他明確表示,“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余額3月末超過了100萬億元,已經是GDP的兩倍了,‘池子’里的貨幣已經很多了,再多發票子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這一表態基本排除了放寬貨幣政策的可能性。
您已閱讀43%(466字),剩余57%(6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