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關注股票價格的變動,但并非很多人能買賣股票賺錢。經濟學家當然對股價的變動也感興趣,還寫了不少文章,但他們還是賺不了錢。本文闡釋經濟學家對股價變動的了解和買賣股票不能賺錢的理由。由此,我們可以介紹本年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的貢獻。因為要討論比較專門的問題,雖然我盡量用簡單的文字來說明,但讀者仍需慢慢閱讀才能完全了解。
芝加哥大學的尤金?法瑪(Eugene Fama)教授得獎是因為他在1970年研究和命名的“有效市場假說”,有效市場意味市場已經高效地決定了股票的價格,人們難以用更高的智慧買賣股票來贏利。芝加哥大學的另一位教授拉爾斯?皮特?漢森(Lars Peter Hansen )在研究理性預期在經濟模型的應用有重大的貢獻。“理性預期”我們將在下面說明。這種模型可能用來解釋股票價格。與之相反,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教授發現股票價格的變動大于經濟模型所能解釋的變動。
要了解上述的理論,我們可以(1)試用經濟模型和理性預期的假定來解釋股票的價格。這樣便應用了漢森的方法;(2)用適當的經濟模型代表有效市場信息來解釋股票的價格,以便決定法瑪理論是否成立。之后,我們再討論股價格的變動是否多于經濟模型所能解釋,如席勒所主張的。我在《經濟學與統計學雜志》(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年11月發表的文章包括了上面兩項研究的例子,可以用來討論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的貢獻。
您已閱讀35%(636字),剩余65%(116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