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國政府終于打破對樓市調控的緘默。北京市政府本周出臺“京七條”,引發廣泛關注,各參與方都希望從中揣摩上層意圖。如果說“京七條”代表了新一屆政府的調控方向,那么與此前幾輪調控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在于,重點從“調需求”轉向“調供給”。
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召開發布會,出臺“京七條”,其核心內容是“自住型商品房”政策。這一政策限定此類住房的價格低于同時段同品質的商品住房約30%,建筑面積以90平方米以下為主,五年內原則上不允許轉讓,五年后轉讓所得收益30%上繳政府。北京市計劃今年向市場投放2萬套這類商品房,明年投放5萬套。
近十年來,中國政府幾乎每年都要出臺樓市調控政策,但效果甚微。無論是2005年的“國八條”還是2006年的“國六條”、2010年的“國十條”,都貫穿著一個思路——通過抑制需求來控制房價。抑制需求的辦法無非是增加交易環節的稅收、提高投機性需求的貸款首付比及利率,更激進的手段就是“限購”。同樣,為了抑制土地價格上漲的速度,上一屆政府的主要思路是控制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來源,迫使房地產開發商在資金壓力下減少囤積土地,并加速出售已經完工的房子。
您已閱讀38%(483字),剩余62%(79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