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農耕的興起讓人歡欣鼓舞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爭議。大規模的室內蔬菜種植在紐約、芝加哥等城市悄然而生,使得供應鏈縮短了數千英里,但同是室內耕種,在溫度較低的東海岸則要比在陽光充足的加利福尼亞消耗更多能源。可是,我們真的想吃無土栽培的食物嗎?另外,屋頂和被人遺忘的角落雖能用來進行小規模種植,但其產出也僅能滿足很少部分的食物需求。
然而,這些爭議沒有注意到究竟是什么讓人們對城市農耕的熱情迅速擴散?那就是城市農耕帶來的各種積極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應。
鋼筋水泥的叢林里突然出現的一小片草地菜園,就像春天里鋪開的各種色彩讓人眼前一亮。參觀海克尼市區農場的孩子、“倫敦耕種”(倫敦西區開墾廢棄土地的項目)的志愿者或是邱橋生態農莊的創建者(這個故事最近被拍成了電影《迎難而上》),他們會告訴你城市農耕讓牠們重新走近自然和了解作物系統,體驗到與充斥著明星、ipad和購物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東西。
您已閱讀42%(388字),剩余58%(5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