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學者眼中,所有的歷史場景都可能重復。9月22日上午,濟南市中院一審宣判薄熙來案,審判長宣讀判決書時,他一直面帶輕蔑的微笑,令人想起陳希同當年以同樣的笑容,搖晃著身子聆判的場景;直到最后宣判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時,薄氏的笑容才變得錯亂,緊握雙拳微抖著被戴上手銬……
薄案一審宣判前,多家媒體希望我預測一下判決的結果。我的回答是:一、鑒于薄熙來當庭翻供,推倒了此前與控方達成的認罪協議,應視為對最高權力的冒犯,量刑時肯定會取上限。二、刑期以20年為基準線上下浮動,不會超過劉志軍,不應低于王立軍。三、最高判到無期,不會判死刑,否則顯得氣度不夠,當前體制也經受不起處死他的震蕩。四、重判或暗示權力尚未穩固,輕判才意味著“一切盡在掌握中”的自信;五、以我對薄熙來性格的判斷,相信他一定會上訴,但不大會有再度公開表演的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遭起訴判罪的三個政治局委員中,薄熙來是判得最重的一位。如果坐上20年牢,他已是84歲的老翁,判長期徒刑與判無期徒刑無太大的差別。后者的象征意義在于:附加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相當于同時宣布其政治生命的死亡。但薄熙來的冷笑,向他的支持者表達了另一種信號:他之所以敢冒重判的風險否認所有控罪,就是不相信自己會坐牢到老死,還有咸魚翻身的機會;他的賭注,是押在未來5-10年間中國可能發生的巨變上,看誰能笑到最后……
您已閱讀33%(573字),剩余67%(118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