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將近20年的低迷期后,日本在東南亞的投資活動正在重新興起。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上半年,日本對東南亞的投資較前一年大幅增長55%,至102.9億美元,而對中國投資則下降31%,僅49.3億美元。安倍也在上個月訪問新加坡時也表示,他將東盟(ASEAN)十國與日本的關系比作一架飛機的兩部引擎,而這架飛機則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區。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脫美返亞”的第三條道路已經不再是一句口號。7年之后,在安倍第二次執掌日本政權之時,雖然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并未提及日本在亞洲的經濟舉動,但顯然,日本第三道路的國家戰略已經走向公開。
日本的第三條道路由來已久。二戰之后,日本為能夠實現“脫美”獨立,進行了長期不懈努力。2007年,首度當選首相的安倍晉三,因勇于冒頭嘗試走與美國“平等”的政治運作模式,遭到美國政治力量的痛打而折戟。2009年以來,日本政壇先后更迭為“福田康夫、鳩山由紀夫、菅直人、野田佳彥、安倍晉三”等五位首相。他們的執政路途雖然坎坷,但是路徑卻都潛藏著一個共同的規則:政治上不與美國碰撞,經濟上要大膽嘗試潛行的“第三條路”。其突出表現就是先在經濟上尋機舉幡易幟。
您已閱讀14%(497字),剩余86%(311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