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銀行成了投資世界里的酵母醬(Marmite)——喜歡的人喜歡得要命,不喜歡的人恨之入骨。中國大型銀行股的唱衰者認為,這些銀行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在不良貸款方面賬目可疑。然而,中國大型銀行上半年的利潤超出了預期。這些銀行還認為,自己正在創造高水平、高質量的利潤和回報。中國工商銀行(ICBC)是這些銀行中規模最大的。該行董事長上周表示,唱衰中國內地銀行股有欠公平。
從股本回報率來看,中國的銀行股是值得看好的。在亞洲,流通股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銀行有30多家。當然,中國表現最差的銀行股是中國農業銀行(ABC)。但標普智匯(S&P Capital IQ)數據顯示,過去5年里中國農業銀行的平均股本回報率達16%,這個數字相當不錯。中國建設銀行(CCB)和中國工商銀行過去和目前的股本回報率均超過20%。澳大利亞市場的寵兒——該國的四大銀行,實現了15%的股本回報率。身陷困境的日本大型銀行勉強實現了4%的股本回報率。甚至連融入一度蓬勃發展的東南亞經濟體的新加坡各銀行,也只實現了11%的股本回報率。
但是當未來形勢有動蕩跡象時,信心比過去的良好記錄更重要。中國的銀行股目前的股價僅略高于它們的賬面價值——市場估值是三年前的一半。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的市凈率甚至只有0.9倍,也就是大約相當于日本三大銀行的平均水平。這表明,投資者愿意相信這些銀行關于資產價值的說法,但不會給予它們如馬來亞銀行(Maybank,馬來西亞)那樣的“新興市場式”增長溢價:馬來亞銀行目前的市凈率為1.9倍。連新加坡銀行股的平均市凈率也有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