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薄熙來這名“太子黨”和重慶前市委書記的審訊,本來意在結束好幾個月來一直吸引中國公眾注意力的一出戲。可到頭來,這場庭審看上去更像是一場大戲的序幕。自薄熙來手下的公安局長王立軍在2012年2月逃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曝光一個以謀殺和腐敗為主線的錯綜復雜的故事以來,中國公眾難得地窺見了自己國家的運行方式。中共將薄熙來送上法庭,讓他的很多不當行為的細節泄露出來,是希望展現黨對法治的堅持。一個腐敗分子被清除出去。黨不會在司法正義面前卻步,即便這意味著一個高層黨員的身敗名裂。
如果那就是官方敘述的話,那么它明顯是虛假的。薄熙來案件涉及氰化物投毒、法國別墅,以及在重慶實行的黑社會式管治,情節特別豐富。但證據似乎表明,賄賂、腐敗和付諸暴力并非例外情況。相反,它們成了60年來權力未受挑戰的中國共產黨內部的通行做法,如今,中共官員能夠不受約束地獲取中國經濟轉型產生的財富。隨著經濟增長放緩,普通百姓和黨的精英階層之間早就拉開的鴻溝只會造成更多摩擦。就此而言,站在被告席上的不只是薄熙來,而是中國共產黨本身。
薄熙來案庭審的結果早已預先確定,但掌控其過程是有難度的。如果拿出太多腐敗證據,中國公眾也許會得出結論:薄熙來的行為并非那么出格。如果證據不夠,公眾對薄熙來的同情可能出現高漲;對那些希望回歸革命關于社會正義的最初理想的人來說,薄熙來已經是一個英雄人物。
您已閱讀49%(573字),剩余51%(6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