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會認為:過去十年的住房地產泡沫及隨后爆發的危機會讓人們對普遍自置居所持懷疑態度,而且各國政府也不會愿意出手支持自置居所。然而,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如下情況。
盡管財政持續緊縮,英國聯合政府卻在推進其“購房援助”(Help to Buy)計劃;美國國會也仍在毫不猶豫地捍衛住房抵押貸款利息稅減免政策。這種經濟政策相當于一面讓個人和社會承擔肥胖癥流行的代價,一面繼續補貼玉米和牛肉生產——盡管這種政策修正起來或許要容易一些。
在英美兩個經濟體中,事情未必就得是現在這個樣子。提高住房擁有率的政策不一定會改善住房的供應或分配(英國的經驗就表明了這一點),而且往往適得其反。經合組織(OECD)編制的“更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顯示,一國的住房擁有率與其平均住房滿意度及質量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也沒有任何鐵律規定高收入經濟體的住房擁有率就得更高:墨西哥、尼泊爾和俄羅斯的住房擁有率全都超過80%,而法國、德國和日本比它們低三四十個百分點。美國和英國的住房擁有率則介于上述兩組國家之間,約為65%至70%。
您已閱讀21%(460字),剩余79%(172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