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家街角小店生意不好,那么最好的情況是,它只是無法幫店主滿足最低生活標準,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它入不敷出,只能靠貸款以及親戚朋友和好心人的捐助運營。我甚至聽過一家店主說,他會采取必要措施維持商店的運營,他還說:“相信我,這就足夠了。”
任何類比都不可能完美,但用這樣一家小店類比歐元區中沒有競爭力的成員國,是相當貼切的了。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德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累計增加不超過13%。在此期間,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20%到30%,意大利則更高。因而,德國經常賬戶盈余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而希臘、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只能勉強維持平衡,也就不足為奇了。對于各種估算數據我們最好是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但它們釋放的總體信號還是可信的。如果這些不平衡一直存在,所謂的銀行業聯盟或者財政協調也回天無力。
創建歐元背后的經濟理論(如果有的話)是,單一貨幣本身,以及成員國應該不可能出現貨幣貶值這一點,會成為一種協調性力量。但事實并不是如此,而當前的關系也變得不可持續。上世紀末華盛頓著名經濟學家赫伯特?斯坦因(Herbert Stein)曾說,如果一項政策或者一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那么就不會維持下去。但他并沒有指出不可持續狀態的瓦解需要多長時間。
您已閱讀33%(532字),剩余67%(10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