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中國銀行間一場罕見的錢荒將中國央行推向全球關注的中心,國內外投資者與其他監管機構也期待央行對事件給出一個清晰的原因及答復。而這也使得上周末中國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備受期待。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本次報告對這一重要事件做了明顯的淡化處理,僅用“貨幣市場利率短期波動”等寥寥幾筆帶過。而對于未來貨幣政策,央行依舊用“穩健”來闡述。所以,投資者仍舊困惑,畢竟誰也很難猜出貼上“穩健”標簽的貨幣政策未來取向到底是什么。
實際上,從近幾年中國貨幣政策操作來看,“穩健”實際上是指“中性”的貨幣政策,相對于“寬松“或“從緊”的貨幣政策。但這一四平八穩,富有八股色彩的詞匯內涵卻變化極大。近三年央行貨幣政策總基調雖然清一色的“穩健”,但2011年為抗通脹,央行年內加息3次,準備金率不斷上調至歷史高點21.5%,M2增速一度低于13%。名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實則是非常緊。同樣,2012年也是用“穩健”,但在經濟下滑壓力之下,6月、7月央行曾兩度降息,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超過6萬億,創以往季度數據的最高,占去年全年總量的四成,貨幣政策又變得非常寬松。
另外,“穩健”政策下,黑天鵝事件同樣接連不斷。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11年的民間借貸市場動蕩以及今年6月的錢荒事件。具體來看,2011年3月,全國民間借貸市場動蕩,數十家企業出現了老板出逃,公司關門,員工討薪等事件,截止當年9月類似的事件更是高達26起,引發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一度達到頂峰。而今年6月,中國貨幣市場出現了罕見的錢荒,6月20日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全線飆升,緊張程度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試問,如果上述政策都能冠以“穩健”之名,難道還能找出“非穩健”的政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