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1日的日本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大勝,與聯合執政的公明黨一舉贏得參議院“安定多數”席位,結束了朝小野大的“扭曲國會”局面,并悉數掌握了參議院17個常任委員會委員長的任命權,安倍政權迎來前所未有的穩固局面。正如評論家鹽田潮所言,這一結果是“Surprise Zero”,與預估基本一致。
參議院選舉一直都被視為是安倍的軟肋,他在2004年擔任自民黨干事長、2007年出任首相時都在這一問題上遭遇滑鐵盧,此次勝選無異是一次“雪恥”。安倍之所以能贏,固然與在野黨日漸式微、尤其是民主黨民心盡喪等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安倍很好地吸取了上次執政的教訓。
安倍在上次任首相時,一上臺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的執政目標是“教育基本法修正”、“憲法修正”、讓日本擺脫“戰后體制”,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夙愿,尤其是“修憲”也是其外祖父岸信介夢寐以求、卻未能完成的政治夢想。但國民真正關心的不是這些,而是切實關系民生的養老金改革、經濟景氣和就業等問題。施政重心與國民關心的乖離,導致支持率銳降,并最終短命收場。臥薪嘗膽5年之后,重新出馬的安倍顯然已老練許多,此次出場他以“經濟安倍”、而非“政治安倍”的形象示人,通過所謂“安倍經濟學”迅速凝聚了民心,支持率連續7個月維持高位。雖然安倍經濟新政的最終成效如何還難以斷言,但與上臺時相比,日本股市約漲至1.5倍、日元走低約20%、首季經濟增長按年率換算高達4.1%等,都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形勢下,安倍贏得選舉是必然的。
您已閱讀20%(622字),剩余80%(248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