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德國人真值得同情。沒錯,兩支德甲(Bundesliga)球隊將在本月的歐冠聯賽(Champions League)決賽中相遇,德國Dax股指本周創下新高,德國工業產出持續強勁、3月份制造業產出環比增長1.4%,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歐洲央行(ECB)近期一份備受爭議的調查顯示,歐元區的最大經濟體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矛盾現實:德國很富足,但德國人卻不富。怎么會是這樣?
“德國富”不難解釋:以制造業和出口為基礎的德國經濟增長模式正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體現在股市上。過去3年里,德國企業市值的增加有很大一塊來自那些不怎么知名的公司——至少是在德國之外沒什么名氣。生產機械制造商庫卡(Kuka)就是一例。2009年全球經濟陷入低迷以來,庫卡的年銷售額幾乎累計增長了一倍,在2012年達到18億歐元;其息稅前盈利也增長了近一倍。2010年以來,庫卡股票的表現已領先德國股市大盤200%。其他的佼佼者還包括日用品集團漢高(Henkel)、消費品集團拜爾斯道夫(Beiersdorf)、醫療集團費森尤斯(Fresenius)和制藥公司默克(Merck)。盡管這些企業得益于德國國內因素的影響——例如庫卡就是德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的重要供應商——但它們的基本增長點還是出口市場。
但“德國人窮”卻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歐洲央行的調查充滿限定條件,被批評者批得體無完膚。住房自有率低是這一“財富鴻溝”的重要原因。彌合這一鴻溝的一種方法是,讓德國人持有更多股票。歐洲各國民眾的參股率數據出名的難找,但歐洲證券交易所聯合會(Federation of the European Stock Exchange Markets)在2007年進行的最近一次相關調查發現,德國人的參股率為14%,與英國人大致相當,為法國人的兩倍、意大利人的一半左右。也許,德國人應該拋下對歐元區危機的擔憂,集中精力把握好本國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