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對存款征稅和向歐元區、IMF申請救助,引發了新一輪歐債問題,塞浦路斯的銀行業危機和政策應對已經成為全球焦點。塞浦路斯的教訓值得深思。
塞浦路斯金融開放度過高、過于依賴金融產業,這是對塞浦路斯危機頗具代表性的解釋。但是這種解釋并不具有完全的說服力。例如,同為歐元區國家的盧森堡、馬耳他、英國、丹麥,其銀行總資產占GDP大概比例分別為22倍、7.5倍、5倍、4.8倍。而塞浦路斯則是7倍,比英國、丹麥不算特別高,且低于馬耳他,甚至還遠遠低于盧森堡。目前,歐元區中該項比例排名前6的國家,只有愛爾蘭(7倍)和塞浦路斯出事,其他4個國家都比較健康。 可見,金融業開放以及對金融產業的依賴,并不是發生塞浦路斯式銀行業危機的充分條件。
從直接原因來看,塞浦路斯銀行業危機是由于銀行業盈利能力差,甚至出現了嚴重虧損。2011年,該國最大的兩家銀行塞浦路斯銀行(Bank of Cyprus)和MPB銀行(Marfin Laiki Popular Bank Public)的資產收益率分別為-3.6%,-12.2%,自有資本收益率分別為-67.3%和-161.6%。此后情況甚至延續惡化,直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您已閱讀40%(498字),剩余60%(75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