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稱調查顯示,超兩成受訪者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北京的這一比率高達37.2%。細讀該調查會發(fā)現(xiàn),問卷設計者擺出上述調查數(shù)據(jù),意在證明教育不公正的程度有多高。該問卷的擬定預設了這樣一層邏輯:教育不能改變命運,源于教育不公平。人們很快被導向進入如下討論議題:全國各地的教育不公平有多嚴重,北京為什么尤其不公平,等等。
教育不公廣泛存在。但依據(jù)是否相信“教育改變命運”的人群比例數(shù),來推斷教育不公的嚴重程度,并沒有充分的合理性。人們對教育改變命運的執(zhí)迷,反映了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懶惰情緒。
“命運”這個概念與上古時期的哲學、宗教甚至巫術都有點關系。命運可算總賬也可算小賬。宏觀上,有人認為命運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生命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只有死后才可論斷命運。微觀上,后一段生命狀況與前一段不同,就算命運有了變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及術士試圖推測命運遭際,著眼的正是生命過程中的這種變化。世俗中講的改變命運,即指微觀的命運小賬,而且通常特指積極改變,強調后一階段優(yōu)于上一階段。
您已閱讀25%(445字),剩余75%(136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nèi)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