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一些投資者權衡了中國經濟出現令人驚喜復蘇態勢的概率,并與日本經濟在經過令人失望的二十年后重整旗鼓的可能性加以對比,據此對沖自身所持投資頭寸。這種做法在當時情有可原。至1月末,香港恒生指數(Hang Seng)和日本基準股指東證指數(Topix)的走勢并駕齊驅,均上漲5個百分點。隨后,市場情緒發生了變化。任何仍在日本和香港股市等量下注的投資者,都將從在日本股市實現的超過20%的收益中拿出三分之一,用于填補其在香港市場所受損失。難怪有基于傳聞的報道稱,一些投資者正賣出港股頭寸,挪出資金以交易日本股票。但是,從中國市場轉向日本市場,仍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處理方式。
中國經濟的強健程度很可能被低估了。今年第一季度規模龐大的中國經濟增長了7.7%,這個數字或許會令一些人失望,但絕不是能夠輕而易舉取得的成績。盡管中國消費趨冷,但出口形勢走強,投資增速穩健。如果造成消費趨冷的原因,是中國新領導層的上臺、以及打擊腐敗的舉措驚嚇了高消費群體,那么消費未來仍會回暖。但就連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談到今年以來經濟平穩開局的同時,也補充指出,當前形勢相當復雜。隨著中國政府努力提高經濟增速、控制信貸激增、穩定物價水平以及為房地產市場降溫,未來的形勢仍將相當復雜。盡管所有投資者都在仔細地研讀數據,但他們并不完全信任這個少有人能真正讀懂的國家。
香港市場并不是中國內地的完美替代,但它是押注中國經濟的流動性最高的一種投資途徑。東京股市反彈,已使東證指數的市凈率(該指標長期以來一直反映出日本股價明顯偏低)升至1.3,六年多以來首次逼近恒生指數水平。但目前除了股市反彈以及官方的宏大計劃以外,尚無確切證據表明日本正在發生通貨再膨脹。換句話說,全球第三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分別是日本和中國——譯者注)所面臨的形勢都過于復雜,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交易資金在兩個經濟體的股市之間移來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