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以后:7厘米的子宮和12厘米的輸卵管,終于到達了目的地。這段距離是它們身長的4000倍,等于一個男人游8公里的路程。”這是一個受精卵的奮斗。據說在涌入子宮的三億個精子里面,只有一個幸運兒能夠抱得卵子歸,這絕對是個小概率事件,堪稱是一場精子馬拉松。
不過,這并不是生命最遙遠的距離,當你擁有中國城市戶籍,不幸還有兄弟姐妹,想讓精子第二次追上卵子,并能投生為人,那真的是智力與實力的大比拼。你會發現,世界上最難逾越的生育門檻,其實并不是狹長的子宮和輸卵管,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只生一個好”,以及與此綁定的開除公職、繳納社會撫養費等高級生育套餐。這也將是未來人類史上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啥時代的人生孩子,生幾個孩子,不由當事男女決定,甚至不由上天決定?
隨著新一輪大部制改革,中國人終于告別了“計生委”,但起碼在目前,計劃生育國策依然在維穩,只不過換了個馬甲。這意味著三代城市人的“二胎夢”,已經可以安息:50后已經開始升格做祖父母,從盼老二變成盼孫子;60后基本偃旗息鼓,始知天命;70后已人到中年,接近生育大限,從能生能養,進化為不孕不育群體。這恰好是計劃生育三十年覆蓋的主要生育人群,并且將繼續為其正確性做注解。于是,“計生委”被無聲無息地劃并了,讓衛生的歸衛生,讓發展的歸發展,上述三代人的城市“二胎夢”也隨之安樂死,以后便是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由于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進入育齡高峰,雙獨家庭可生育二胎,城市二胎合法化已是大勢所趨。50后、60后、70后只能用一項吉尼斯世界記錄自我安慰,因為他們參與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與精子搏斗的戰役,還為城市孤獨個體的生存提供了最大數量的后代樣本,以控制人口數量,節約地球資源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