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江蘇省人大環境資源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夏鳴在2013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表示,城鎮化本身是最大的保護耕地的舉措,也只有推行城鎮化,中國的耕地面積才能不被農村無規劃的建設緩慢地蠶食。城鎮化絕對不能用原來的亂拆亂建擴大指標的辦法,但如果把落后生產力刀耕火種遺留下來的狀態轉移過來,讓真正的農民進入城鎮化,城鎮化是大有希望的。以下是經論壇組織方授權,編輯適當編輯整理、未經本人審閱的夏鳴演講內容。
談到城鎮化,用地是繞不開的話題,談用地就談到耕地保護和三農。有沒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抽象分析,發現18億畝耕地在中國宏觀經濟中不是一個正效益資源,而是一個負效益資源,因為它既不交稅,也不收稅,根據畝數的多少還增加補貼。土地為什么形成這個負效益資源的狀況呢?因為我們城鎮化的速度太慢了,我們現在有9億農民戶口的人,這9億人生存依賴耕地,一家種三五畝地,在改革開放之初承保制是正確的。當時一家三五畝地的收入跟城里人雖然有差距,但是相差無幾。但是30年以后的今天,一家還是這么幾畝地,已經養不活自己了。我們真正的農民,也就是有農民戶口的人,現在應該種幾十畝幾百畝地。我們必須把現存要素的狀況改變,我們的三農問題才可以根本上解決。
您已閱讀37%(509字),剩余63%(88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