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當初的信貸繁榮期,當美國金融家兜售次級抵押貸款(subprime mortgage)時,他們是完全處于幻覺中,還是出于玩世不恭和貪婪?換言之,他們是知道樓市有泡沫,還是盡管看到樓市在瘋狂增長,卻真的相信自己的宣傳?
最近幾個月,當公眾四處尋找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時,無數律師和檢查官都問過這個問題。不出所料,許多政客和檢查官更愿意相信“貪婪與玩世不恭”說。事后看來,很難想象2006年所有接近抵押貸款市場的銀行家都未能覺察到房地產過熱,也很難想象所有將那些貸款打包成債券(行話叫“證券化”)的人都沒有覺察到其中的風險。當然,各銀行和信用評級機構依法披露的文件也顯示,有些人的確感到不安,并(“不明智地”)在各類電子郵件中表達了擔憂。
不過,最近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和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三名美國經濟學家發表了一些令人震驚的新研究成果,應該能令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如果審視一下當時——也就是信貸泡沫最嚴重時——參與證券化的銀行家的個人財務決策,你會發現似乎他們中許多人真的相信自己的宣傳。許多銀行家不但在最不理想的時期(指2005年和2006年)購買了大量存量房,而且在類似南加州這樣“泡沫化”最嚴重的市場也是這樣做的。而之后他們又沒能將這些房產及時出手,因此在2007年之后不得不承受虧損。換言之,將住房貸款打包的銀行家不僅是把抵押貸款作為賴以為生的武器,還傷在了這柄雙刃劍之下。
您已閱讀35%(627字),剩余65%(115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